證券日報 2013-10-23 09:00:14
近日,有媒體質疑蓮花味精(600186)(600186.SH)在味精產能嚴重過剩,庫存高企的背景下還連年大手筆向關聯方河南蓮花天安食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安食業)采購味精;五年間總共向天安食業無償提供資金高達27.8億元之多。因此蓮花味精被質疑向關聯方天安食業輸送利益。雖然蓮花味精并未對此作出澄清,關聯交易定價是否公允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但是天安食業占用上市公司資金卻是不爭的事實。
而且在上述兩公司之間互相賣味精這本就可疑的關聯交易中,往往蓮花味精要支出大額的預付款,而對天安食業的銷售卻要以應收賬款形式掛賬。一來一往之間,關聯交易的預付和應收賬款客觀上就形成了天安食業對蓮花味精的資金占用,這對于資金本就緊張的上市公司來說畢竟不是什么好事。
關聯交易必要性被質疑
庫存高企仍繼續采購?
10月21日,有媒體以《蓮花味精欲說還羞的關聯交易 或是暗中輸送利益》為題發表文章質疑蓮花味精與天安食業的關聯交易中或涉嫌利益輸送。
該文指出,蓮花味精2009年至2012年,公司向天安食業采購味精分別為3.64億元、3.65億元、4.42億元、3.82億元。與此同時,蓮花味精2009年至2012年庫存額分別為3.72億元、3.91億元、3.48億元、2.80億元,每年都有大量庫存積壓。從庫存變化角度看,蓮花味精實在沒有必要向天安食業采購味精。但為什么大額采購還在持續進行呢?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利益輸送。
翻閱近兩年的年報可以發現,蓮花味精不僅每年都向天安食品大額采購味精,而且也每年都向天安食品出售味精。
對此,蓮花味精在年報中的解釋都是:為形成規模采購效益,充分降低食業公司的采購成本,公司對于食業公司需要的部分原輔料統一采購后,以市場價銷售給食業公司,且公司向食業公司銷售和采購是不同規格的味精。
然而,有投資者質疑,工信部今年7月25日剛剛公布了首批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名單,蓮花味精名列其中,此次淘汰產能總體約占該公司現有生產能力的20%,而且蓮花味精自己也承認產能嚴重過剩。那么蓮花味精為什么不利用自己的產能生產味精替代向天安食業采購的那部分?難道自己生產的成本會比采購還高?為什么寧肯自己淘汰過剩的產能,且甘心忍受產品積壓還要去大額采購天安食業的味精?
10月22日,蓮花味精一位工作人員表示,采購天安食業的味精屬于合理利用關聯方的生產資源,不準備對媒體的質疑發布澄清公告。當被問到為什么自己產能過剩還要采購關聯方的味精時,這位工作人員表示,從天安食業采購味精的成本比蓮花味精自己生產的成本低。
應收應付厚此薄彼
經營性占用資金不嚴重?
天安食業到底是何方圣神?蓮花味精只是占其49%股份的二股東,上市公司為何又偏偏對其格外關照呢?
相關資料顯示,天安食業是蓮花味精持股49%的參股聯營公司,主營業務為味精及相關副產品、飼料、肥料的生產、銷售以及進出口業務,與蓮花味精的業務高度重合。項城市天安科技有限公司持有天安食業51%的股權,為其實際控制人。與此同時,項城市天安科技有限公司還是蓮花味精的第二大股東,天安食業屬于蓮花味精參股的聯營公司。
本報記者在翻閱蓮花味精近兩年年報時發現,在蓮花味精與天安食業互相買賣味精的關聯交易中,往往蓮花味精要支出大筆預付款,很少拖欠天安食業的貨款,但是蓮花味精對天安食業的銷售收到的貨款卻很少。
以2012年為例,年報顯示,蓮花味精當年向天安食業銷售味精和材料總計3,331.9萬元,銷售熱力和水電4565.5萬元,向天安食業采購味精38,168.2萬元。但是蓮花味精對天安食業的應收賬款為1598.5萬元;其他應收款486.4萬元;預付賬款4346萬元。蓮花味精對天安食業的應付賬款和其他應付款僅分別為150萬元和100.5萬元;對天安食業的預收賬款也僅為4.7萬元。
同樣是采購味精,蓮花味精向天安食業采購雖然數額更大但所欠貨款卻很少,同時還要提前支付大額的預付賬款;但是輪到天安食業向蓮花味精采購時雖然采購數額不大卻有大額的欠款,而且所支付的預付賬款卻微乎其微。
一位北京知名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師對本報記者表示,同樣的采購,為何待遇上的差距就這么大呢?這種關聯交易的欠款嚴格意義上說也屬于關聯方變相占用上市公司資金。
此外,據媒體報道,2006年到2011年的五年間,蓮花味精總共向天安食業無償提供資金高達27.8億元之多。
然而,貌似財大氣粗的蓮花味精資金卻并不富裕,2013年半年報顯示,截至6月30日,蓮花味精賬面上貨幣資金僅有11,299.9萬元,資產總計281,637.1萬元,負債合計203,006萬元,資產負債率高達72.08%。
對此,上述蓮花味精證券部工作人員稱,天安食業對蓮花味精的欠款不屬于經營性占用,經營性占款又不是長期占用,對蓮花味精這樣的大企業來說4千多萬元資金數額不大,沒必要死摳這一點。
原文:http://stock.hexun.com/2013-10-23/158978091.html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