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3 00:55:16
每經記者 王杰 發自北京
克而瑞最新發布的《城市風險與前景榜單》顯示,入圍風險最高的50個城市中,除拉薩等外,絕大多數都是三四線城市。在過去一年中,三四線城市已被業內視為房企“票房毒藥”的代名詞。
當房企把發展目標紛紛瞄準一二線城市的當下,三四線城市真的失去了機會嗎?堅持在河南一省開發的建業地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建業地產)的案例也許說明,三四線城市的市場也許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灰暗。
九成業績來自三四線城市
這家河南本地地產商,即使遭遇投資機構的看空、輿論的不看好,也始終扎根河南,到目前為止沒有在河南以外買過一塊地,更不要說布局北上廣深了。
克而瑞研究中心發布的 《城市房地產發展風險排行榜》指出,三線城市大多外出務工者占比較高,城市常住人口普遍低于戶籍人口,使得市內對新增住房的需求相對清淡。而經濟總量的相對有限,以及中心區域土地供應較為充裕,更使得三線城市土地供應過量雪上加霜,因此大多城市房地產市場待售存量一直處于增長之中,整體供求風險較高。
但建業地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胡葆森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三四線城市不被看好的情況下,仍然扎根河南的三四線城市,主要是因為“考慮企業自身的資源情況”。
首先,河南有1億人口,起始城鎮化率非常低,蘊含了一個非常大的市場空間,足夠容納一家大企業。
此外,早在2005年,他就已經預測了今天房地產市場格局的變遷,即大的開發商將占據主要的市場份額,每一座城市的前十大開發商將有6到7個不是本地開發商,欲與這些大企業抗衡,必須擁有自己的“根據地”,沒有根據地的盲目全國擴張,更容易遭遇失敗。因此,胡葆森選擇扎根河南。
建業地產的業績讓很多人擔心。但建業卻用事實證明了三四線城市也有“金礦”。根據建業地產公布的數據,上半年合約銷售金額達60.6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上升18%。而在60.6億元銷售額中,來自三四線城市的銷售額占到九成以上。
“談某個城市市場是否出現泡沫有一個簡單的判斷,就是看供應量與價格之間的關系。如果明顯供過于求,且價格持續上漲,基本可以判定出現了某種程度的泡沫。但供應量一時較大,而價格平穩或者下降,則稱不上泡沫,只是市場階段性的供需失衡,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會逐漸回歸。”建業地產相關人士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建業地產官網顯示,2013年,建業地產將真正進入戰略縱深階段,并將用4年左右的時間進入40~50個縣級城市,總體開發規模達到600萬平方米以上,銷售目標達到300億元。
新型城鎮化帶來機會
扎根三四線城市,給河南建業帶來的不僅僅是房地產開發機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這一做法也讓建業地產有機會像萬科一樣成功轉型城市運營商,并通過城市淘寶獲取另一個盈利增長點。
房地產業對社區電商、城市運營商的轉型探索,僅僅是最近一兩年才大面積進行的事。
河南建業在這一領域的探索,卻已有相當長的時間。記者獲悉,建業今年正謀求整合足球、教育、酒店、商業、綠色基地、文化旅游等各項資源,全力打造一個覆蓋業主生活基本需求的大服務體系,利用建業的業主資源和上述服務體系,組建一個社區型的銷售平臺,最終通過平臺開發相應的產業鏈,獲取收入。
在建業內部,扎根河南的策略,被認為與新型城鎮化這一國家策略高度吻合。
偉業我愛我家市場研究院經理程浩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像建業這樣的區域龍頭房企,扎根三四線城市反而比進入河南省外的一二線城市更有機會。
首先,對區域市場的把握已經爐火純青,對區域客戶的數量及需求特征了如指掌;其二,對區域內項目的開發成本、銷售成本的控制、風險點及防治辦法已經形成自己的體系。因此,建業模式發展穩健。
程浩業認為,建業地產的模式適合區域型房企和有擴張需要的中小地產公司效仿,前提是企業 “區域內開發過的項目已成為精品或標桿”、“產品已經逐步形成精品系列,并有與之匹配的標準化開發流程”、“為當地政府解決過民生問題,是有責任的企業,與政府建立了較好的關系”。
不可否認的是,這一模式也是有成本的。睿信致成管理咨詢董事總經理薛迥文認為,建業地產如果當初不選擇 “省域化”發展模式,可能規模會大于現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