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16 01:01:29
15日晚間,葛蘭素史克(中國)公司發表聲明稱,“我們對所發生的事情深表歉意。”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王霞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王霞 發自上海
跨國藥企葛蘭素史克在華行賄的事件又有新進展。
昨日(7月15日)晚間葛蘭素史克(中國)公司(以下簡稱GSK)發表聲明稱,“葛蘭素史克支持中國政府根除腐敗的決心。上述調查中所發現的問題令人羞愧,我們對所發生的事情深表歉意。我們正采取一系列緊急措施,重新審查與所有第三方代理的合作,并已立即停止使用本次調查所涉旅行社的服務,同時全面檢查所有與旅行社相關的歷史合作記錄。我們還將認真審查我們在中國的合規工作流程。”公司表示將全力配合相關政府部門對最新披露的情況的調查,同時將根據調查所做出的結論,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動。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葛蘭素史克事件在業內的影響非常大,此次事件發生后,不少企業營銷活動都取消了。由此看來,密集的輿論攻勢再度觸痛行業神經。
商業賄賂利益鏈曝光/
7月11日,公安部的一則通報引爆了國內外醫藥界:因涉嫌嚴重商業賄賂等經濟犯罪,葛蘭素史克中國部分高管被依法立案偵查。
隨著案件的進一步進展,從6月底至今,葛蘭素史克賄賂事件已從此前傳聞的“公司內斗”事件被定性為政府部門主動偵破的行業重大反腐案件。
根據媒體報道,此次案件涉及4名高管,包括GSK中國副總裁兼企業運營總經理梁宏、GSK中國的副總裁兼人力資源部總監張國維、法務部總監趙虹燕、商業發展事業企業運營總經理黃紅。據了解,這4人被稱為GSK中國的“四駕馬車”。
“這次事件涉及的人員是從上至下的,上到副總裁,下到銷售代表。”前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并且之前葛蘭素史克還有高管已經離職,此次事件必然使葛蘭素史克陷入人事泥潭。”
依照公安部此前的公告,“因涉嫌嚴重經濟犯罪,葛蘭素史克(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部分高管被公安機關立案偵查”。這一聲明同時還將“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或虛開普通發票套取現金”、“贊助項目”、“利用旅行社開具假發票”等醫藥行業變相行賄的諸多潛規則一并曝光。
從涉事人員來看,此次案件波及面頗為廣泛,涉及個別政府部門官員、少數醫藥行業協會和基金會、醫院、醫生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實際上外資企業在財務方面有非常嚴格的要求,為了規避法律風險,因此生產企業要想實現賄賂,就必須通過旅行社、酒店等中介使藥品銷售回扣套現。
對于旅行社來講,由于與藥企合作可以給公司帶來比較穩定的生意,也都搶著做。據披露,此次葛蘭素史克案件涉及的上海臨江國際旅行社,僅通過與藥企的合作就有上億元的營業收入。
“我們對本公司某些員工及第三方機構因欺詐和不道德行為所面臨的嚴重指控,深表關切與失望。上述行為嚴重違背了葛蘭素史克全球的規章制度、管理流程、價值觀和標準。葛蘭素史克對此類行為絕不姑息和容忍。”葛蘭素史克在聲明中表示。
以藥養醫的必然結果/
“由于藥品生產企業的利益和銷量密切相關,并且醫藥代表的收入也與銷量有關,為了提高銷量,他們會沿著藥品審批和流通的環節渠道,逐個打通關節。”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因此涉及的相關部門都會成為賄賂的對象。”
記者了解到,藥品要上市并且在市場流通,需要經過諸多環節,時間以年計算。其中藥品注冊涉及藥監局、價格涉及物價部門、進入醫保涉及社保,進入地方涉及地方招標辦,進入醫院涉及醫院、科室主任、醫生等。
葛蘭素史克并不是唯一采用此類營銷的公司。此前,強生、西門子、輝瑞、禮來等跨國藥企均曾卷入涉嫌在華行賄風波。去年7月,GSK就因“不當營銷”被美國FDA罰款30億美元。先靈葆雅、輝瑞和強生此前亦曾分別領過5億美元、11億美元和23億美元的巨額罰單。
但是上述業內人士表示,之所以出現這種結果,也是我國醫藥銷售系統“醫藥不分、以藥養醫”的必然結果。實際上,目前我國醫生的基本工資并不高,而藥品提成、藥品回扣成了醫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
“藥品對醫院而言,并不產生多少利潤。但醫院不愿意把藥品從醫院剝離出來,根本原因在于藥品能夠養活許多醫生,為醫院減負。”上述業內人士表示,“有的醫生稱根本就不在乎工資高低,僅憑給患者大量開藥,從中就可獲得可觀的回扣,藥品回扣會高于工資很多倍。”
一位外資企業的公關總監表示,實際上外資企業在國外相對來講較少出現類似的情況,而在中國,不少藥企如果不通過商業賄賂打通關系,能否進入醫院都無法保證。
“醫藥行業的這種特殊銷售方式其實和政策等緊密掛鉤,因此政策的干涉對行業影響很大。”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因此此次事件發生后,不少企業都非常謹慎,不少營銷活動也都取消了。”
或為國家整治藥價信號/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此次事件可能會引發國家相關部門對制藥企業的排查,有可能是國家整治藥價虛高的一個信號。
巧合的是,國家發改委曾在7月3日宣布,為了解和掌握藥品生產流通過程中的成本、價格及有關情況,及時制定調整藥品價格,將對包括GSK在內的數十家藥企進行成本價格調查。調查內容為GSK2010~2012連續三年全部藥品生產、銷售、成本費用及價格等有關情況。
去年9月,發改委也進行過類似的成本調查,調查內容與此次類似。此外,從去年8月開始,由國稅總局、衛生部牽頭共7部委參與的發票專項整治行動就將矛頭對準了醫藥行業。整治行動要求,各級稅務機關要加強醫藥衛生行業的發票監管,堅決依法杜絕藥品、醫療器械生產經營單位在醫藥購銷環節接收、出具虛假發票等違法行為。
記者獲悉,在此前的2006年,國家曾在醫藥行業展開一次大規模反商業賄賂行動,對行業震動極大,并且當年虧損企業明顯增多,不少醫藥公司的業績增速明顯低于歷年水平。
目前,案件尚在進一步偵辦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將進一步關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