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07 00:59:53
宏觀經濟管理部門既有必要適度地啟動政府投資,鼓勵民間投資;同時又必須防止經濟過分地依賴政府。
當前中國經濟增速下行趨勢明顯,目前的實際GDP增速已經回落到7.5以下,但絕大多數經濟學家對此并不擔心,問其理由,答案不在經濟規律,而是因為他們特別相信中國政府,尤其是相信地方政府,相信政策轉變能夠形成強大的力量拉動GDP。
我注意到,在中央再次強調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之后,各地政府已經投入“保增長”的戰役。但在這種時候,我卻要提醒:嚴防“穩增長”演變為一場政績秀。
何謂經濟規律,就是要明白中國經濟的實際情況。政府“有形的手”的確很厲害,但有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有形的手”往往也可能會壞事。經濟規律一定要尊重市場,如果政府“有形的手”違背了市場規律,就會搞得經濟大起大落?;诖耍€增長需要穩投資,但絕不能片面強調大干快上,否則不僅勞民傷財,還會加劇產能過剩。
最近各地政府爭搶著出臺五花八門的投資計劃,可以想見,只要中央政府的政策稍微松綁,各地肯定一哄而上——地方政府已經憋得太久了:沒有投資,就沒有高增長,就不會有政績。
中國經濟還有一個現實:只要中央政府宏觀調控政策不動搖,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不放松,各家商業銀行不輕易放款,地方政府就只能空喊。對這一點,我目前也是堅信不疑的。
但對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仍不能不防。地方政府之所以都喜歡上大項目,因為他們需要政績,需要花錢,更因為來自中央政府和商業銀行的錢多數是不由那一屆政府歸還的,甚至還可能永遠不還。以現有稅制為例,如果地方政府對企業不是以產量或者銷量定稅額的話,投資沖動自然就少多了,因為GDP一旦不等于稅收,投資再多也未必等于錢袋子,地方政府自然沒有了積極性。中國的實情決定了中國經濟還是投資經濟,一旦中央政府提出要把“穩增長”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對很多地方政府來說,就是風向標,就是榮辱榜。
搞經濟工作必須理性。想靠投資拉動經濟,必須想到投資項目的短期和中長期效益,不能光想GDP。投資為什么不能單由政府說了算,而是必須由企業家,尤其是民營企業家說了算,就是因為投資要算賬,要有回報,最好是高回報。但在當前經濟增速下滑的周期中,在市場如此低迷時,投資什么領域、什么項目能賺錢呢?經濟學家天天在想辦法、想出路,但答案是:很難,現在幾乎沒有可賺錢的項目——中國24個大的工業門類,21個已嚴重產能過剩!
但在現實的景況之下,往往是不賺錢也要投,因為現在有了經濟增速下滑的借口。比方說,很多專業人士高度質疑湛江和防城港兩地新上的總量超千萬噸的鋼鐵項目,為什么賣不出去的產品還要加大投資?說穿了還是因為政績,因為稅收。
其實,中國的鋼鐵行業早已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一噸鋼材的價格現在還不如一噸白菜,生產得越多,虧損可能越嚴重。這種投資,民營企業一定不干,銀行業也不敢貸款,即使發改委批準建設,地方政府歡呼跳躍,恐怕也很難找到錢(來投資),因此該項目最終是否能成行還很難說。
表面上看,股市低迷,民間投資不振,大家都沒有信心。而一旦政府投資欲望變為行動,國家資本和國有企業充當大干快上的領頭羊,民營資本也會很快跟上。正因為這一現實,宏觀經濟管理部門既有必要適度地啟動政府投資,鼓勵國有企業投資,從而帶動民間投資;同時又必須掌握火候,防止經濟過分地依賴政府投資,更要防止穩增長演變為一場政績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