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04 00:48:10
在華夏基金之后,又有大型基金公司計劃在下半年降薪和削減預算以實現“節流”,更計劃加大對下半年費用的大幅壓縮,甚至人員的裁減。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徐皓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徐皓 發自上海
過了幾年好日子的基金公司如今對于成本控制的話題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為頻繁地提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在華夏基金之后,又有大型基金公司計劃在下半年降薪和削減預算以實現“節流”。在發現上半年財務報告不太漂亮之后,不少公司更計劃加大對下半年費用的大幅壓縮,甚至人員的裁減。
跳槽?也不再容易了。據了解,相比往年,基金行業從業人員今年接到獵頭電話“騷擾”的機會少了許多,使這個以“人”為最核心資產的行業平添了些許難得的“寂寞”。
緊急裁減下半年預算
年中剛過,減薪的動議便被提上董事會進行討論,這樣的情況并非只發生在一兩家基金公司。
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經過內部 “討價還價”后擬定了降薪方案——年底薪酬砍掉超過20%。與此同時下半年各部門預算也相應比例縮減。
與此同時,另一家大型基金公司雖然在討論后擱置了整體降薪方案,但準備將在下半年開始裁減冗員。
繼年初華夏基金宣布整體降薪之后,不少基金公司開始接力削減人力資源支出以控制成本。
降薪減員的引子自然是上半年不佳的經營狀況。雖然今年上半年基金產品創新風起云涌,掀起行業又一小高潮,基金行業整體規模也出現11.86%的增長,然而基金公司的賺錢效應卻在持續下滑。
在年中財務報告出爐后,不少基金公司發現利潤未達到預期,甚至與同期相比再度出現下滑。
從已經披露的兩家上市證券公司半年報中可窺一隅:大成基金、東方基金同比凈利潤“腰斬”,下滑幅度分別高達54.29%和58.8%。光大保德信基金和銀華基金凈利潤也雙雙下降了23.12%和11.3%。
值得注意的是,凈利潤下降最少的銀華基金在今年已經大幅裁減了支出,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銀華基金的營業收入減去凈利潤后得出的總成本為3.39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5.55%。
為了讓年終數據能好看一些,緊急裁減下半年預算成為基金公司管理層的統一動作。大到將某些部門年度預算砍去三分之一,小到控制瓶裝水和面巾紙的供給,“錢緊”的信息無處不在。
而與此同時,股東方施加的盈利壓力還在不斷加大,利潤考核越來越成為主流而取代規模考核。“我們已經三年沒給股東賺錢(分紅),今年公司說是無論如何也要讓股東賺錢。”某中型基金公司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而某小基金公司股東給新任總經理下達的任期目標也從此前的“規模增長”變為更為直接的“利潤增長”。
跳槽變難
薪酬往往是影響工作機會抉擇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在基金行業降薪減員風聲中,跳槽似乎也成為逆風而行,變的沒那么容易。
立竿見影的是工作機會的減少。基金經理們紛紛表示今年獵頭打來的電話都少了。事實上,相比去年同期,基金經理人數的增加維持了相同水平,不過更多的基金經理通過內部培養提拔而來。
近年來,基金行業從業者數量爆發式增長,從2009年五千人左右到2011年末突破萬人,三年時間從業人員數量增長接近翻倍。除了新公司的涌入,老公司也在不遺余力加大人力儲備。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2009年、2011年基金經理數量分別凈增長91人和114人,而今年截至8月3日,基金經理人數再增加61人。投研之外,為了更好地促進銷售,渠道銷售人員的數量也在大幅擴容。
某著名人力資源咨詢公司在2011年初對二十多家基金公司和資產管理公司調研中發現,幾乎所有的公司都在2011有人員擴張計劃,平均人員擴張比例為17.5%。
然而今年這樣的情況則有所改變。“除了投研外,我們現在都是只出不進。”有上海基金公司表示。
同時,也開始有更多的人選擇跳出基金行業之外。除了其他資產管理行業外,基金行業下游產業也在吸引業內的人們。
外包開始萌芽
基金業務外包的商機正吸引著一批人。同時,外包業務也讓希望削減成本的基金公司拍手叫好。
今年6月證監會發布 《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辦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及:“基金管理公司可以根據自身發展戰略的需要,委托資質良好的基金服務機構代為辦理特定客戶資產管理、基金份額銷售、登記、核算、估值以及信息技術系統開發維護等業務。”
同時,在7月公示的《證券投資基金法》修訂草案中,亦提及“基金管理人可以委托基金服務機構代為辦理基金份額登記、核算、估值、基金投資顧問等事項。”
“后臺系統的支出實在太大,這些早就該外包出去了。”有小基金公司高管對此叫苦不迭。目前大部分基金公司均使用恒生電子提供的交易、登記、直銷等系統,尤其是沒有實力自建平臺的中小基金公司,一些新基金公司尚未開業,購買各類平臺和系統便花費不菲。
“因為這家公司在行業做得最久,為了在監管層現場檢查的時候順利通過,我們還是選了恒生的系統。”有新基金公司人士表示。而恒生系統則是公認的費用高昂,同時后續每年還將有不菲的升級和維護費用。
基金公司后臺業務包括基金運營、后勤服務、IT支持、財務處理等被認為最適合于外包。鼎韜服務外包研究院副總監沙琦表示,有部分業務諸如TA(注冊登記)和FA(會計核算)、IT系統開發等,在國外屬于成熟的外包業務范疇,選擇外包風險比較小,可以從具備成熟案例的業務中開始選擇性外包。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隨著監管層將政策口子放開,已經有基金公司開始研究相關事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