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7 00:58:30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趙陳婷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趙陳婷 發自北京
作為被認為最有可能率先上市的母嬰電子商務公司,北京紅孩子互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紅孩子)曾經以高達300%的年增長率讓業內人士眼前一亮。如今,伴隨著易主在即的新聞,紅孩子的商業模式迎來了業內的一片質疑。
據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電子商務業內人士爆料,蘇寧易購收購紅孩子一事目前有了新的進展。“蘇寧易購的財務人員已經進駐紅孩子近一個月,雙方的合作正處于審計核算階段,一旦核算出具體報價,應該就會正式對外公布。”
對于并購一事,蘇寧易購市場管理中心常務副總監閔涓清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還沒有確切信息,以上市公司披露為準。
母嬰純電商走不通?
“只要價格合適,蘇寧接盤的可能性很大。”對于紅孩子被收購的消息,中國電子商務協會高級專家莊帥這樣評價。
作為中國較早一批涉足母嬰市場的企業,成立于2004年的紅孩子曾有過相當輝煌的業績。公開資料顯示,2008年紅孩子的銷售收入逼近10億元,2009年與2010年收入為15億元左右。但2011年,紅孩子的業績開始退步,今年更是被爆虧損。
與此同時,企業高層也是接連動蕩。
據了解,紅孩子的4位共同創始人中,郭濤于2007年離開,李陽在2008年被投資方驅逐,2011年執行總經理楊濤以“長期休假”的方式離職,唯一留下的創始人徐沛欣日前被媒體爆料已經退居二線,由VC們推選的高管負責公司的日常運營。
真正壓垮紅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許是京東商城和當當網等綜合性B2C大鱷。
2010年5月,京東商城宣布涉足母嬰業務。2011年,當當網也涉足這一領域。 當京東商城和當當網憑借用戶和流量規模、品牌等資源的強勢進駐這一領域后,作為垂直領域細分網站,紅孩子的壓力日漸明顯。2011年年底,當當網CEO李國慶公開宣布,當當母嬰品類銷售額已經超越紅孩子的母嬰線上業務。
事實上,相比線上業務的廝殺,中國母嬰市場的線下業務日子要好過得多。
近日,總部在上海的母嬰老品牌愛嬰室憑借近100家直營門店宣布申請IPO,而紅孩子IPO提了多年,現在似乎已經無望。相比之下,與紅孩子同樣發源于北京的另一家專業母嬰B2C企業樂友孕嬰童,近幾年也將發展的重點投向了實體門店的建設。
此前,有行業人士向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母嬰店鋪門店增速超過30%,平均毛利高達50%。
相比之下,紅孩子對下線業務幾乎沒有動作。對此,莊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母嬰的商業模式應該從線上到線下,網絡不可能形成線下品類的殺手。”
在莊帥看來,除了錯失線下發展的機會,紅孩子在綜合商城的探索上也存在詬病。
2008年,這家以目錄銷售起家的母嬰企業開始考慮向電子商務全面轉型并嘗試綜合B2C。但直到2010年,目錄銷售依然是紅孩子業績的最大功臣。隨著目錄銷售市場的受擠壓和營銷成本的上升,2011年2月,紅孩子新打造的繽購網商城終于上線。但在莊帥看來,這樣一個全新的綜合性網站品類太少,架構尚不夠全面。
2011年年底,紅孩子宣布目錄事業部取消,分別并入母嬰和繽購的營銷部門,完全轉型成為一家電子商務公司。“紅孩子放棄了目錄銷售,但在電子商務上卻沒有創新。”莊帥如此看待紅孩子這幾年的轉型。
此外,在莊帥看來,內部管理成為紅孩子這幾年業績急轉直下的大問題。紅孩子多半高管都有慧聰網的工作經歷,經歷了從B2B到B2C的轉換和從目錄銷售到B2C管理機制的轉換,企業人員結構和管理結構的調整并不匹配。
蘇寧易購“兼并”猜想
對于即將被蘇寧易購收編一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多次致電紅孩子北京總部,但對方電話一直處于占線狀態。
目前,蘇寧易購也設有母嬰頻道,但影響力目前還遜色于京東商城和當當網。
對此,電子商務研究員魯振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紅孩子這個平臺品牌對于蘇寧易購的意義不大,蘇寧易購看重的應該是紅孩子的團隊和供應商資源。“母嬰市場的供應商資源比較復雜,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整合,接手紅孩子的團隊和資源有利于蘇寧易購快速提升母嬰方面的實力。”
今年4月,紅孩子CEO徐沛欣曾公布過這樣一組數據:紅孩子的老客戶維持在70%,紅孩子從2005年開始建的社區網站,現在有70多萬會員。
對于紅孩子網站的存留,莊帥認為,以蘇寧易購的文化,應該不會采取雙品牌運作。蘇寧易購接手后,短期內或許將保留紅孩子的網站,畢竟紅孩子在母嬰方面的顧客粘性不錯。但魯振旺認為,從長遠來看,蘇寧易購肯定會將紅孩子品牌收編,類似于國美的電子商城和庫巴網的合作方式。
“目前蘇寧易購正通過并購快速建立全品類標準品的發展,在母嬰這種供應商復雜、健全品類比較耗時耗力的行業,蘇寧易購情愿通過并購來買關系、買團隊擴張。”魯振旺補充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