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2-04-24 10:01:02
宋麗 每經記者 劉興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從20日在深圳結束的第67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上獲悉,盡管中國經濟增長減速,歐債危機持續發酵,通貨膨脹高居不下,在種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下,國內醫療器械企業在去年以及今年一季度仍“逆市飄紅”,取得不俗業績。
行業增長率達30%-100%
記者在醫博會上隨機訪問了幾家頗具規模的醫療企業,如開立醫療、藍韻醫療和康達醫療,這幾家企業雖未上市,但總收入均超過6億元,過去一年中增幅在40%-60%之間。
而最近公布的醫藥企業年度報告顯示,國內多家已上市醫療器械企業在過去的一年中業績優秀,并且在今年第一季度仍然取得不俗的成績。
參展的新華醫療2010年度營業總收入已超出13億元,并且取得了超過50%的增長率。在其發布的2011年度業績預報中,其年度凈利潤將同比增長50%-100%。
陽普醫療總收入也有超50%的增幅、魚躍醫療斬獲高達11.7億元的總收入和44%的利潤總額增長率,上市不久的三諾生物近日發布一季度業績預報稱凈利潤將增長47%-67%。
在紐交所上市的深圳邁瑞財報顯示,2011年度其全年總收入達到8.8億美元,同比增長25%。據邁瑞介紹,公司在之前的幾年總收入增幅都在40%以上。同樣在紐交所上市的國內企業還有康輝醫療,公開數據顯示,康輝2011年度銷售收入同比增長34.7%。
需要指出的是,前身為“萬東醫療”、今年3月剛剛更名的華潤萬東是A股上市公司中唯一一家負增長的企業,年報顯示其營業收入下滑2%。公司方面給出的解釋是“受基層市場持續萎縮,以及縣域市場政府項目未能如期開展兩因素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良好的業績、持續的增速使得相當一部分醫療器械企業近年來形成了“扎堆入市”的勢頭。
2009年之前,除去較早上市的新華醫療和萬東醫療(即“華潤萬東”),本土上市的醫療器械企業寥寥無幾。僅2009年就有陽普醫療、樂普醫療、安科生物等公司上市,2011年理邦儀器上市,今年3月三諾生物又上市。
與此同時,開立醫療市場部一位陳姓負責人、藍韻醫療品牌總監陳迎歡以及康達國際醫療市場部經理馮大立均向記者表示,公司近期有上市打算,其中康達國際已進入上市輔導期的第二年。
“醫改”助推醫療器械行業
與金融危機沖擊下萎靡不振的世界經濟恰恰相反,醫療器械行業雖是 “逆水行舟”,卻撞上了醫療體制改革的大鴻運,使得醫療器械行業爭奪利潤大餐的大戲上演。
深圳邁瑞負責國內市場營銷的副總裁冀強明確表示,國際金融危機對醫療器械行業影響甚微,行業將會持續增長。
對此,康達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馮大立表示認同。馮大立認為,國內醫療器械行業持續增長與國家政策指向以及國民收入的提高有很大關系。
一方面,國家逐步貫徹落實新醫改措施,并且相繼公布了醫藥行業十二五規劃、醫療器械科技十二五規劃,因此繼承醫療衛生建設必將進一步完善,而縣級醫院市場空間十分廣闊,這就等于是造福本土的醫療器械生產商。另一方面,國家經濟實力強大了,也才能有能力為基層醫院配備和更新更好的醫療設備。
華潤萬東市場部總經理王平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王平認為,國內醫療器械企業的迅猛發展,首先得益于國家的政策導向,其次便是產品的差異化。藍韻醫療品牌策劃總監陳迎歡補充道:“民生為本,越來越多的人更加注重健康了,并且舍得為健康投資。”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11年底,我國醫藥制造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4522億元,同比增長29.4%;醫療器械行業銷售收入1354億元,同比增長26.6%。
三五年內行業或洗牌
然而,就如醫改政策導向使得縣域醫療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面對廣闊的前景,醫療器械企業間的競爭也趨于白熱化。
邁瑞副總裁冀強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邁瑞最大的競爭對手是GPS(GE、Philips飛利浦、Siemens西門子)。而幾乎上述所有公司相關負責人均向記者表達過相同言論。
在產品方面,與國內生產商不同,GE、飛利浦和西門子具有幾百條產品線,這是本土企業難以望其項背的。國內企業除了像邁瑞這樣大規模的企業具有相對多的產品線之外,一般企業僅有若干條產品線,可謂是“術業有專攻”。
如新華醫療的主導產品是消毒滅菌設備、制藥設備和放射治療設備,在國內已占據了銷量和質量的第一;華潤萬東的X射線機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邁瑞公司在彩超產品領域內第一銷量的地位目前無人撼動。
此外,在地域方面,邁瑞副總裁冀強表示,邁瑞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其實,這也是國內大部分醫療器械企業所走的路線。華潤萬東經理王平也指出,最初基層醫療領域是由國內醫療器械企業壟斷的,而如今,一直將重心放在城市醫療的國際巨頭“GPS”也漸漸加入分食縣域醫療市場的隊伍之中。有“GPS”的攪局,王平認為這必將打破現有的競爭格局。
康達醫療市場部經理馮大立對此有更加敏銳的分析。馮認為,現有的具有一定規模的醫療器械企業大致有15至20家,預計五年內將縮減至5家左右。這就意味著很多同類企業的相互兼并,而就目前而言,收購中小企業已經是大勢所趨。
冀強表示邁瑞將在今年度收購4至5家企業,馮大立也表示康達今年內也會收購幾家小企業。馮大立認為,幾乎所有醫療器械企業都在盈利,收購也不會虧損,而現在大企業都在“搶收”,晚了就沒了。收購行業內有潛力的小公司是豐富產品線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徑之一。
華潤萬東王平還表示,要想在這場拼搏戰中取得勝利,要看企業的核心技術、服務和耐力,而研發能力就是企業的“內功”。馮大立也表示,要“笑到最后”,拼的是實力。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