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5 01:56:16
孫立堅(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
近日,就銀行業是否存在“暴利”問題引發激烈爭論。筆者不想參與這個爭論,想說的是,今天銀行業流動性風險在不斷積聚,即使銀行業有著豐厚的“利潤”,但也沖銷不了這兩年由地方債和樓市按揭貸款所造成的、日益惡化的銀行資產。否則,我們無法解釋以下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
一方面,根據銀監會在2月發布的一份報告,我們可以看到:去年商業銀行凈利潤為10412億元,相比2010年增長36.34%,銀行日均利潤高達28.5億元;另一組數據是2011年前三季度,16家上市銀行共實現凈利潤近7000億元,占滬深兩市全部上市公司1.58萬億元凈利潤的四成以上。另一方面,我們卻又看到中央匯金公司在支持工行、建行和中行等將2011年分紅比例繼續下調5個百分點的決定。同時,它又在去年10月份,為了給銀行業注資,大幅增持了四大國有銀行的股份。
從本質上講,中國銀行業近幾年“暴利”的原因,在于新增資產擴張過猛,比如銀行業為了配合政府救市的行為,居然放出了10萬億元信貸。即使目前地方債和按揭貸款的擴張受到了遏制,基于前幾年信貸擴張而構成的龐大資產上的“利差收入”,根本不受經濟開始下滑的影響。由此,在困難經濟情況下帶來的銀行巨大利潤,就自然和其他行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果我們深究銀行業“資產”的質量狀況和由此可能帶來的流動性風險,那么,這點“暴利”就顯得“杯水車薪”了。
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銀行的利潤膨脹而資產質量卻不斷惡化的格局,監管部門率先要建立起“逆周期”的調控思路。要在事前通過強化資本充足率、風險撥備等審慎性監管的手段,抑制銀行在盲目的信貸擴張中不斷積累的系統性泡沫風險;還應該在繁榮時期加快銀行資產證券化的步伐,分散銀行業務增長過快所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當然,改變中國銀行業盈利能力的現狀,也是提高銀行業抗衡系統性風險的必要條件,但是,若不重視改革的最優順序和最佳時機,就很有可能讓我們看到事與愿違的不良后果。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天我們首先要強化銀行業內部的治理機制(包括高端金融人才的引進和合理的薪酬設計等);其次,需要建立嚴格的“逆周期”的審慎性監管措施,避免推波助瀾或乘人之危的“順周期”監管方式(繁榮時候放松監管,蕭條時候強化監管),大力推進利率市場化等金融要素價格的改革,鼓勵健康的金融創新工具;最后,在恰當的時候,向有資質的民資和外資開放中國的銀行業務,提高市場競爭的程度。
這樣的安排,借鑒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大量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能夠讓我們在優化銀行業服務過程中,使改革可能導致的副作用控制在最小范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