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09 01:10:00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任世磊 劉曉杰
每經記者 任世磊 劉曉杰
昨日(2月8日),凱迪電力(000939,前收盤價10.67元)召開股東大會,通過了收購大股東凱迪控股旗下兩個生物質發電廠的議案。而就在此次股東大會上,此前曾提出“萬億神話”的凱迪電力董事長陳義龍再度規劃了公司遠景,2020年,“凱迪電力將要走進世界500強企業的行列”。不過,這一言論直接遭到現場投資者的質疑。
同時,對于2011年凱迪電力生物質發電業務的情況,董事長表示,離目標還有一點差距。
董事長:去年未達目標
昨日,凱迪電力股東大會通過了收購大股東旗下兩個電廠的議案。根據該議案,凱迪電力將以9618萬元的股權價格收購大股東凱迪控股旗下五河電廠和桐城電廠51%的股權。上述兩家電廠的裝機容量分別為2×12MW。其中五河電廠2011年1~9月已累計發電13195.2萬度,實現凈利潤725.46萬元;桐城電廠2011年1~9月已累計發電13024.8萬度,實現凈利潤113.66萬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截至2011年6月30日,凱迪電力旗下的生物電廠數量已經達到24家。如果算上此次收購的兩家,其旗下電廠數量將達到26家。而這26家電廠中,大多是從大股東凱迪控股手中收購而來。資料顯示,2009年11月,凱迪電力對外宣布收購9個生物質能發電廠。此后其收購步伐不止,2010年再次收購了14個生物質電廠。
顯然,凱迪電力為此收購付出了大量資金。凱迪電力2011年中報顯示,24家電廠的項目投資總額達到55.6億元。但與巨額的投資不相匹配的是,在上述24家電廠中僅有4家投運。其余大部分電廠尚處于土建施工或項目前期工作階段。
受此影響,凱迪電力的業績表現難言良好。2011年上半年其生物質發電板塊實現營業收入1.23億元,四個在運營電廠實現凈利潤約為1225.95萬元。2011年第三季度,凱迪電力營業總收入和凈利潤雙雙下降,其中實現凈利潤為2429.3萬元,同比下降達32.49%。
生物質電廠的盈利狀況究竟如何呢?凱迪電力一位參會人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個生物質電廠的運營成本約在1億元左右,而以0.75元/千瓦時的上網電價計算,也就是說每個電廠的每年發電量達到1.3億千瓦時,才能夠接近盈虧平衡點。
記者根據其公布的2011年12月已投運電廠電量來看,凱迪電力旗下生物質電廠僅有4個能夠達到單月發電量為1300萬千瓦時左右,而這四個電廠也是其旗下已有的24個電廠中少數實現盈利的。
對于2011年的發展情況,凱迪電力董事長陳義龍昨日在股東大會上表述,2011年原計劃有6個項目投產,新建20多個項目,但從目前的情況看來,(離目標)還有一點差距。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注意到,在2011年半年報中,凱迪電力稱力爭年內有7個項目投產,但根據其最新公布的2011年12月已投運電廠電量情況來看,新增的投產項目僅有來鳳電廠。來鳳電廠于2011年12月23日首次實現并網發電,且尚處于試運行期內。
盡管現實的進展并不如其所愿,但凱迪電力對外宣稱時,依然表示非常看好生物質發電的前景。陳義龍昨天在股東大會上也多次提及看好生物質發電的前景,并稱凱迪在生物質能源的技術方面“完全成熟”,并表示,凱迪已經擁有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生物質發電技術。
成為世界500強言論遭質疑
昨日(2月8日),在股東大會現場,陳義龍仍然自信滿滿地向來賓描繪前景,到“十三五”期間,“公司在國內的原料利用總量將達到3000萬噸,再下一個五年,我們在國際上的原料需求量將計劃達到3000萬噸到5000萬噸”,2020年,“凱迪電力將要走進世界500強企業的行列”。此外,陳義龍還表示,目前凱迪生物質發電的技術、商業模式、外部政策都已經成熟。
盡管如此鐘情于生物質發電行業,但在昨日股東大會召開現場,一位來自上海的投資者代表就行業前景、項目延期、關聯交易和管理能力等7各方面公開提出質疑并表示,“董事長曾喊出萬億不是神話,這會不會是在忽悠投資者?”
同時該投資者提出,2011年對生物質電廠的發展來說應該是高峰時期,但凱迪電力在生物質電廠方面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如對于規劃項目未能按期投產的質問,陳義龍坦言,由于受2011年宏觀經濟形勢和銀根緊縮等因素導致項目開工率不足,“公司去年原計劃是有6個機組投產和新建20多個項目,現在實際情況和最初的規劃有一定差異,目前運行的電廠主要都是收購來的”。
而針對“收購大股東旗下發電廠是否會構成關聯交易而導致上市公司業績難保?”的詢問,陳義龍表示,在目前的大環境下,“關聯交易是不可避免的,國內哪一個發電廠不是這樣的?這其中的核心問題是市場化程度,主要看企業之間的利益是否對等”。
目前,資金首先成為橫亙在凱迪電力面前不得不翻越的大山。中國國家電力科學研究院一位工程師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稱,按照目前的行業經驗,“一家生物質電廠前期建設的費用都不能少于2億元資金,否則連正常的運行都保證不了”。據此計算,凱迪電力規劃的250家發電廠至少需要500億元以上的后續資金,這顯然對這家資金面不算寬裕的企業挑戰不小。
另一方面,生物質發電所需原材料供應不足也是行業內公認的最大難題。安信證券電力能源行業分析師陳龍在接受本報采訪時就表示,盡管短期3~5年內,生物質發電肯定是個很不錯的行業,但是從長期來看,“隨著國內各省份這類項目的紛紛上馬,發電所用的秸稈等原材料的供求矛盾就會出現,這不排除秸稈價格會呈現上漲趨勢”。
同時,上述分析師還進一步指出,生物質燃料發電屬于新能源,“但它的發熱量比煤炭要小很多、加上運輸、人工、儲存和損耗等成本的存在,所以生物質發電的單位成本是非常高的,這就導致它和其他發電企業相比沒有競爭力。”
以上擔憂不無道理。公開資料顯示,國家發改委就曾組成聯合調研組對國內4個省區的生物質發電項目予以調查,結果顯示,所考察的8個生物質發電項目全部處于虧損狀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