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1-12-13 14:54:59
當歐美廠商占據中國通信設備行業大部分市場份額的時候,中興通訊董事長侯為貴已提出主動“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1995年,當歐美廠商占據中國通信設備行業大部分市場份額的時候,中興通訊董事長侯為貴已提出主動“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但經過6年的摸索,到2001年中國入世前,國際收入占比仍僅有4%。但在入世后的10年,中興通訊所在的通信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年的“后來者”中興通訊已躍居全球通信行業第5位,國際收入占比也從入世前的4%增長到近60%。近日,本網專訪了中興通訊董事長侯為貴。
十年實現國內外市場“翻轉”
記者:中興在10年前中國入世時的海外經營狀況是怎樣的?現在的海外業務情況如何?中國入世對這種變化起到什么作用?
侯為貴:我們進入海外市場更早一些,從1995年、1996年就開始起步了。但在入世后的10年間,我們公司業務規模整體增長超過10倍,海外業務增長超過20倍。10年前,國內市場占的比重比較大,現在我們的國際市場份額已經超過國內市場,達到了60%,海外市場的發展步伐快速而且穩健。
記者:10年前,中興從事領域的國內市場如何?
侯為貴:信息產業分為服務業和設備制造研發設計兩部分。前者的代表是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主要
是第三產業;后者的代表是中興、華為這樣的企業。這兩者面臨WTO的競爭情況是不一樣的。
入世時,中國并沒有開放信息服務業,后來才逐步開放。但因為信息服務業的規模很大,成本相當高,所以也沒有海外企業大規模進來。
而研發和設計制造領域的情況完全不同,在進入WTO以前國外企業已經全面進入了。入世時我們的通信技術設施都是以國外企業為主,包括歐洲、美國、日本企業。日本的富士通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已大規模進入中國,歐洲的西門子、愛立信,美國的朗訊、加拿大的北電等都紛紛進入了。在入世之前,這塊中國市場就已經是完全開放了。
記者:10年后呢,在通信領域呈現了什么變化?
侯為貴:在2000年前后,我們在國內仍然是在一個上升期,但是還沒有成為最主流的設備供應商。現在,我們在國內已經成為最主要的供應商,而中國廠商已經在國內通信設備領域占據接近80%的市場份額,而國外廠商則只有20%。這和2000年時正好相反,當時中國企業大概也占20%。
在國際市場也有相似的翻轉。國際市場的競爭格局這10年發生很大變化,我們現在是全球第5大通信設備廠商,當年同臺競爭的對手有的已經退出這個舞臺,有的在兼并重組,有的在走下坡路,我們一直是在上升。所以中興用了10多年時間來不斷積累,中國入世促使我們加快了海外市場的拓展步伐。
通過本土化實現海外生根
記者:在您看來,中興能夠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面旗幟,在競爭激烈的海外市場扎根生存下來,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侯為貴:從我們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角度,真正要在國外扎根,實現企業的國際化,首先是人才要做到國際化、本地化,這是最重要的。其次是人才要和當地的文化結合,這點非常重要。
同時,本土化除了產品層面、流程和制度層面,還有資本層面,而且這幾個層面必須有系統規劃。例如,中興在部分國家并不采用并購的方式,而是通過與當地企業合作成立合資公司,這可以有效避免并購的政治風險和面臨的審核壁壘,更好在當地落地生根。
所以我認為,國際化和本地化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離開本土化就沒有地方生根。一定要成為當地社會、社區的優秀公民,這個也是我們這么多年在海外發展比較深刻的體會。
打破保護主義要有好方法
記者:近年來,一些國家的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傾向抬頭,中興在歐美市場的一些并購活動也遭遇挫折。如何看待歐美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有什么應對之策?
侯為貴:目前金融危機確實導致貿易保護主義上升,雙方往往各說各話:你說我保護,我說你才是。
記者:中興遭遇的情況如何,有沒有具體的例子。
侯為貴:比如2010年前三季度,印度就禁止中國通信廠商的貨物入關,理由是中國產品對當地的通信設施、信息網絡安全不利。這種解釋不完全是貿易因素,還有政治因素。而印度對我們來說是每年有差不多 1O億美元的巨大市場。
記者:中興是如何應對的?
侯為貴:因為印度的市場巨大,因此我們必須想辦法。因為我們在當地的客戶都是印度的核心骨干企業.大量限制進口也會對它們產生巨大影響,我們也在一直通過它們來影響政府決策,最終在2010年的第四季度,印度政府重新給我們放行了。所以要通過不斷地做工作,而且方法還比較重要,沒有好的方法也不行。
記者:這是一個成功的案例。有沒有采取了措施,但還不那么如意的?
侯為貴:當然有。美國的問題就是另外一種情況了,它的議會權勢很大,中國的基礎設施不被允許進入美國市場。所以我們就先做一些終端、網絡邊緣產品,通過這些產品到美國發展。目前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先落地,不做核心網絡。
應對專利戰須加強技術創新
記者:今年年初的中興起訴愛立信一案,曾引起媒體廣泛關注。這個問題您怎么看?
侯為貴:知識產權的爭端實際上是高端市場的爭端,而中興身處的通信產業是一個典型的高科技聚焦的行業,人才也非常集中。當一個公司在市場上的技術往前走的時候,原來的領先者必然要打擊你,以便保持它的位置,愛立信就是這樣的。它有100多年的歷史。為了維持自己的原有地位而運用知識產權來跟后來者對抗。愛立信有各類專業的原始積累,它一些原有的專利還是能起作用的,比如2G手機,而我們在2G時代并不強大,所以它們以這個為武器同我們打專利戰爭。而中國企業因為之前的欠賬,必定要受些損失。
記者:中興是如何應對的?能否給同樣頻繁遭遇知識產權訴訟的中國企業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侯為貴:應對專利戰爭,從長遠來看我們要在技術創新方面不斷加強,如果說 2G時代我們光看,到3G時代中國緊跟外國,在4G領域的技術專利,我們已經跟國外差不多了。通過不斷積累以后,我們未來的主動權會越來越大。
但現在是轉折期,要不斷應對。一方面,還要交該交的專利費,中興每年還要支付給美國高通很多專利費,這是必須耍交的,大家能夠遵守規則,尊重知識產權。另外,我們也拿我們的一些專利跟它沖銷交換,甚至是互相起訴,這也是一種手段。
記者:我們注意到中興應對訴訟方面也采取了不少措施。
侯為貴:在應對方面,中興有一套自己的機制。我們現在已經積累近4萬個專利,近幾年在專利方面增長比較迅速,去年我們國際專利申請量是全球第二,行業第一。我們內部在這方面有一套完整的組織。我們將法律部門和技術部門相結合,法律部里有專門的知識產權部門,負責整個公司專利、知識產權的布局。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布局不只是申清專利,還需要針對性地考慮競爭對手的專利布局。專利的生成一方面是要技術創新,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到與對手對抗要用到的武器。總之這種布局不是簡單的技術人員有一個專利就申請了,實際上它還有一套系統的戰略。
增強核心競爭力是關鍵
記者:中國入世10年是“中國制造”加速走向世界的lO年,我們現在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然而,有人說1部蘋果手機的利潤相當于10部中國手機,這個問題您是怎么看的?
侯為貴:在終端方面,特別是客戶體驗方面,我們確實還存在相當的差距。蘋果的案例在我們企業內部不斷地探討,因為現在終端在中興總的業務規模中也占到30%。終端是大眾消費品,它所謂的創新不光是技術創新,而被叫做客戶體驗創新,這些我們還是有差距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iPhone手機,它的用戶體驗非常好,甚至有人上癮,它一舉打敗了稱霸市場多年的諾基亞,這非常了不起。現在我們還無法達到這樣的高度。
記者:中國企業想要在國際上進一步拓展空間、取得穩定的地位,需要解決的最主要問題是什么?
侯為貴:每一個企業最重要的還是核心競爭力,你的進步速度要快。通信行業是更新非常迅速的行業,大家都在進步,如果你進步慢的話可能就會被淘汰。所以必須要有能力積累,不僅積累技術,還要積累全球化市場中的人才、制度、資本、文化等很多方面,這些都是提升整體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產品是核心。要想在國際市場上取得優勢,必須要在這些方面全面發展。
(本文來源:新華網 作者:烏夢達)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