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9 02:02:51
每經記者 劉林鵬 發自四川內江
成渝經濟區的內陸崛起是一場不同于沿海地區既有成功經驗的全新開放進程。整合內部資源、優化配置提升實力,進而依托區位特點,走出西部,闖出一條內陸開放型經濟體系的新路。
巴山蜀水相連,成渝經濟區將巴蜀兩地再次緊密聯接起來——中國西部經濟版圖上的“第四極”正在崛起。
11月5日,以探討成渝經濟區發展為主題的推進《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實施座談會(以下簡稱座談會)召開。這是川渝兩地官員與國內專家在《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獲批后的首次聚首,成渝經濟區46個市縣(區)無一缺席。此次會議地點的選擇也耐人尋味——成都、重慶“雙核”的“成渝之心”——內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位于成都、重慶“雙核”之間,被部分學者稱為成渝經濟區 “中間塌陷地帶”的二級城市,已搶先將“成渝經濟區”的概念嵌入當地的產業發展規劃當中,正借助成渝雙核的資本溢出和帶動效益加速自身發展。尤其是地處成都和重慶兩大城市正中間位置的內江市,正著力打造“成渝之心”。
成渝經濟區獲批半年有余,但兩地至今未建立起有效的協作平臺。這一尷尬即將被打破。在此次座談會上,四川省副省長王寧透露,為進一步深化川渝合作,建立兩省市高層聯系,工作推進和區域協調互動的機制,形成雙贏的發展格局,首次川渝合作高層聯席會議將于今年年底召開。
從“中間塌陷”到“中間崛起”
過去十幾年,成都和重慶兩個城市在飛速發展的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吸附了周邊二級城市的發展空間。處于成渝中間地帶的這些城市形成了經濟上的 “塌陷帶”。“成渝經濟區獲批,給這些城市帶來了機會。”重慶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勇表示,這些城市將是未來成渝經濟區最為積極的力量。
李勇稱,成渝經濟區發展的一個關鍵,就在于節點城市能否發力。重慶、成都的經濟發展水平傲視西部,但能否產生出1+1>2的效果,就要看渝西、川東、川中城市群能否發揮傳動軸的功效。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科院西部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耀也曾表示,成渝經濟區現在只有兩個“龍頭”——成都和重慶,兩地之間出現了一個明顯的“經濟塌陷帶”,從成渝經濟區整個地域來看,內江實現“中部崛起”具有很好的基礎和條件。
“向西172公里,成都;向東168公里,重慶。”目前正著力打造“成渝之心”的內江,就可視為成渝經濟區“中間崛起”的典型樣本。據悉,“十二五”期間,內江將在“十一五”交通建設投資57.17億元的基礎上再翻5倍,完成256.18億元的總投資,打造四川省第二大交通綜合樞紐,“打通連接18個出省大通道的道路建設”,構建一個南北貫通、東西相連、干支結合以及多種運輸方式一體化、城鄉交通一體化的全省重要交通、物流樞紐,初步形成 “一中心兩走廊三支撐一環線”的總體格局。
建設“次經濟區”
在關注成渝經濟區 “中間崛起”的同時,有些學者還提出了加快“次經濟區”建設的觀點,林凌便是其中一位。
11月5日,作為成渝經濟區的首倡者,85歲高齡的林凌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談起成渝經濟區時仍精神矍鑠。1997年,林凌在完成《成都平原經濟區發展規劃綱要》課題時,他提出成都與重慶必須合作,建立以重慶和成都為兩極的長江上游經濟圈。
“成渝經濟區是國家選中的能夠帶動西部以至全國的經濟增長極,和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經濟區有同樣的地位,這是一個大的增長極。要使成渝經濟區快速成長,還需要選擇和培育若干個次區域的增長極和小增長極,不但要有大增長極,還要有次區域的增長極。”林凌稱。
“如果在成渝經濟區20.6萬平方公里范圍內培育出10個以上新增長極,在這些增長極的相互作用下,成渝經濟區的發展就不是一般的速度,而是超乎尋常的高速度。”林凌說。
“中國向東、向西、向南、向北開放的全方位大開放的局面形成,將不是一種臆想,而很可能是一個30年后的現實”。林凌表示,幾年后,隨著成都至西安、重慶至西安的高鐵和高速打通,重慶、成都、西安這3座國際大都會將使現代化的南北絲綢之路重現。
隨著成渝經濟區 “次經濟區”建設的不斷深入,是否會導致過度競爭和產業結構趨同,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無邊界經濟區
成渝經濟區一體化發展正呈加速趨勢,地方經濟的融合在日益加深。這種融合是兩個方面的,一是相互依存,共謀發展。產業布局、分工和協作,都離不開跨地區合作。二是錯位發展,和而不同。特色是地方經濟的立足之本,各具產業特色的市縣區經濟促成了成渝經濟區的整體繁榮。
“成渝經濟區的發展,首要是產業差別化戰略。”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經濟學部副主任呂政11月5日在座談會上表示。
成渝經濟區如何協調發展?呂政提出5點建議:第一,雙方在產品化戰略上避免過度競爭和結構趨同。第二,延長產業鏈,進行產業鏈整合。核心城市注重培育龍頭企業,然后細化產業鏈,讓“兩核”間的區域承擔零部件的多元化分工;第三,要有完善的生活服務業體系,使產業鏈上下游服務體系打通,降低生產成本。
呂政還建議,成渝經濟區的打造應實施集聚和集約戰略,“成渝經濟區的面積有幾萬平方公里,但是真正的產業就應當集中在中心城市,包括地級市,縣一級城市盡可能少辦重化工業,應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村和鎮盡量不要辦工業,這樣有利于土地的集約利用。”
“內江在未來5到10年,貫徹落實《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的發展定位是:配套成渝、錯位發展、彰顯特色。”內江市委書記唐利民表示,根據成渝經濟區“一中心一基地三區”的戰略定位,發揮內江綜合比較優勢,樹立甘當重慶和成都發展配角的理念,借助成渝雙核的資本溢出和帶動效益,配套協同、錯位發展、強勢崛起,成為成渝經濟區中部的重要增長極,從“配角經濟”發展為有內江特色的“主角經濟”。
“要明確各市區縣在成渝經濟區所處的地位,所應當扮演的角色,所要承擔的任務,所需作出的貢獻。雖然處在兩個省市和46個有行政區邊界的區域之內,但是所要建設的是一個沒有行政區邊界的,或者邊界比較模糊的國家級經濟區。”林凌表示,在貫徹落實當中,要打破風格,打破封閉,按照國家規劃和市場規律的要求,實行跨區域的合作和競爭。
破除體制壁壘
中國西南兩大重鎮——四川與重慶一直以一種微妙的關系在歷史的長河中前行。當前,擺在川渝兩地政府和民間面前的共同命題是:“成渝經濟區”發展戰略已呈于世,中國西部大開發正步入關鍵階段,川渝需要創新競爭與合作關系,攜手實現成渝經濟區規劃的藍圖。
“建設成渝經濟區,打造中國第四極,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要打破傳統觀念,對管理體制做大膽的探索和創新。”重慶市政協副主席于學信表示。
“我們為什么不可以綜合考慮內江、自貢、宜賓、瀘州和重慶的永川城市圈的發展規劃?在川東北和渝東北,為什么不可以綜合考慮達州、廣安、萬州、開縣等城市的綜合發展呢?在川東和渝北,為什么不可以充分考慮南充、遂寧、合川城市群的發展規劃呢?”于學信認為,這從經濟地理上看,應該更為合理,在川渝合作上更利于長遠的效果。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認為,進一步加強成渝地區46個城市的合作,加快成渝經濟區建設,急需建立協調機制、信息溝通機制、互通機制以及人才交流機制等四大方面機制。
成渝經濟區如何建?在四川省社科院黨委書記李后強看來,應該培育一體的區域市場體系,打破區域內的貿易保護主義,共同培育、建設并開放面向本區和全國的各類商品和生產要素的統一大市場;建立資源共享的跨區域市場體系格局;建立完善區域政策法規和規劃體系,制定相應的產業規劃和配套產業政策;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在重大項目資金安排上,實行同等優先的原則。建立區域性的資金市場,拓展引資渠道。
“為進一步完善成渝經濟區合作機制,也可以學習借鑒長三角地區的做法。”成渝經濟區規劃起草組負責人、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司長范恒山表示,目前長三角區域合作形成了決策層、協調層和執行層三級運作的機制,在推進長三角規劃實施和解決跨區域重大問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代表四川省政府出席座談會的四川省副省長王寧透露,今年年底,第一次川渝合作高層聯席會議即將召開,兩省市主要領導將齊聚一堂,商討共同推進規劃實施深化川渝合作的重大事項并簽署新的合作協議。其中,補上目前缺乏合作機制的短板,將成為聯席會議的一個重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