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7 02:11:49
擁有80多項專利,在被歐美、日本企業壟斷的市場中脫穎而出的成都威力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威力生),其制造的血液透析設備,售價比同類進口產品低出一半;在一年的時間里,產品銷往海外10多個國家和地區,威力生如今已是成都市高新區企業中耀眼的“明星”。
“如果當初沒有采取循序漸進的戰略,先做相對簡單的透析器復用機再做高端的血液透析機,我們早就‘死’了……”
“如果沒有2009年的那兩筆政府資金的支持,我們早就‘死’了……”
日前,威力生總經理陳貴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談起其創業過程中的故事,可謂波瀾起伏、步步驚心。
據稱,目前有投資機構持幣1000萬元希望入股,陳貴文告訴記者,如果是在三年前,有人愿意出50萬元給他,立刻會把50%的股份奉上;但如今,威力生“不差錢”,可以和投資人“談談條件了”。
銷售骨干和技術骨干的“結盟”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對于急、慢性腎衰竭、尿毒癥患者而言,通過血液透析可以維持生命,因此,血液透析設備又被稱為“人工腎”。
血液透析設備是血液凈化療法依賴的醫療設備,集計算機、電子、機械、光學、聲學于一體的體外循環系統,是目前世界上搶救急、慢性腎功能衰竭必不可缺的醫療設備之一。
然而,國內目前使用的血液透析機大多從德國、日本、瑞士等國家進口,不但設備本身價格不菲,而且使用成本高昂。對尿毒癥患者而言,每周必須堅持做兩到三次血透,每次費用600元左右,每個月七八千元的費用是筆不小的負擔。而國內目前自主研發制造血液透析機的企業,只有威力生等寥寥三四家。
陳貴文回憶起他在入行之初遇到的一位病人,仍然唏噓不已:這名病人患上了慢性腎衰竭,換腎三次也沒有成功,其妻子靠每日擺攤賣菜的收入,支付他的透析費用,最后實在無法支持下去,不得不放棄治療。
“為什么我們不能做自己的血液透析機?”陳貴文從那時起,就產生了要把血液透析機國產化的想法。那時,他也僅僅是一名銷售人員,一無技術二無資金,陳貴文只能把這一想法暫時封藏。直到2004年,他在廣州打工時結識了劉韶林,他們二人在一家醫療設備公司共事,分別是銷售和技術方面的年輕骨干。
其時,國內已有自主研發的血液透析機面市,采用國內的設備,可以降低患者的部分負擔,但國產血液透析機在技術、服務方面存在不足。
“國產不等于低價,更不等于低質量!”劉韶林說,他和陳貴文一拍即合,決心攜手攻克這個難題。
分解目標步步為營2006年,陳貴文和劉韶林辭職后走上創業道路,陳貴文任威力生總經理,劉韶林任總工程師。前者負責銷售運營,后者主管技術開發。他們沒有留在廣州,而是來到另一個城市——成都。陳貴文是四川人,但對成都并不熟悉。“選擇來成都創業,是因為這里的環境不錯。”陳貴文如是說。
為籌措資金,陳貴文和劉韶林賣掉了他們在重慶、廣州的房子。東拼西湊,二人湊了500萬元,然而,對于血液透析機這樣的高端醫療設備研發項目,500萬元僅僅是杯水車薪。他們經過反復討論,決定先 “小試牛刀”,開發血液透析機的一種附加設備——透析器復用機。
“如果從一開始就做血液透析機,那么公司早就死在半路上了。”陳貴文如今對于當時選擇分解目標的做法十分慶幸:創業之初,既無經驗,資金也不足,選擇做透析器復用機對技術、資金要求相對較低;研發透析器復用機的過程,可以為后來研發更高端的血液透析機積累經驗;當透析器復用機研發成功、投向市場后,可以帶來收入,進而為下一步研發提供資金來源。
“國產汽車都可以做出來,為什么國產的血液透析機就做不好?”陳貴文稱,到真正開始動手時,他們才發現,困難遠遠大于想象。
“可能真不比造汽車容易。”陳貴文感嘆,汽車零部件很多都是標準化的,采購很方便,而血液透析機和透析器復用機的所有零件都十分特殊,根本沒有現成的,必須自己設計、購買材料進行加工。
其中,為了一個小小的部件電磁閥,就耗費了他們半年的功夫。當時,雖然國內可以采購到上千種現成的電磁閥,但沒有一種能符合血液透析設備的要求——必須耐高溫、耐酸堿、耐腐蝕、耐磨,并且使用無毒材料。如果從國外進口電磁閥,每只價格在700元左右,一臺血液透析機和透析器復用機需用20多只電磁閥,光是電磁閥的成本就得耗掉1萬多元。
于是,陳貴文和劉韶林白天跑成都周邊的元器件市場、模具廠,晚上畫圖設計、上網到處找供應商。最終,他們找到了訣竅,把這個技術難題分解:從浙江、廣東等地分別采購到主要零件,再從四川找到一家加工廠,“自制”了一款特殊的電磁閥,專供透析設備使用。自主設計的這款電磁閥,每只成本在100元左右,僅此一項,就比進口產品節約了1萬多元。
度過寒冬迎來轉機處處節約、精打細算,不僅僅是因為威力生選擇了低成本競爭的戰略,也的確是這家公司在初創階段資金緊張所致。
2008年底,最初籌措的500萬元即將花費殆盡,威力生公司的財務狀況陷入最低谷,兩人甚至一度頓頓吃面條度日。
為了省錢,陳貴文和劉韶林分別把各自的愛人和孩子送回鄉下老家。“一方面是為了節約生活費,另一方面是為了不分心,全付精力投入創業。”陳貴文笑道,家人的怨言和反對,他們只能硬著頭皮面對。
為了省錢,到了冬天和夏天,辦公室里連空調都舍不得開,外出也是盡量騎自行車出行。剛來成都時,兩人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經常騎車出行讓他們很快對這座城市有了深入了解,也堅定了他們扎根成都創業的信心。
2008年的寒冬過后,在2009年初,威力生終于迎來了轉機:在成都高新區創新中心的幫助下,其申報的國家創新基金、省科技廳的支撐計劃紛紛獲得通過,公司的賬上終于有了“可觀”的收入——政府資金支持共計100萬元。
“這對我們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的救命錢。”陳貴文并不掩飾他們當時的窘迫,“如果當時有人愿意投資50萬元,可能我們會拿50%的股份來作交換。但是在沒有做出成果之前,誰愿意冒這個險呢?”
或許,今天陳貴文和劉韶林應當慶幸,當初沒有在低谷時接受投資換股份的交易。近日,有投資者找到威力生,稱愿意出1000萬元投資入股,陳貴文稱,“接不接受這筆錢還得再考慮一下”。
創業觀察“微創新”是低成本戰略的重要一環威力生選擇低成本競爭的戰略,是結合公司實際做出的明智選擇。在高端醫療設備領域,這種選擇并不鮮見——正是由于市場被國外巨頭壟斷、價格居高不下,造成了市場需求的真空。國內企業如果憑借技術實力+人力成本等優勢,推出質優價廉的同類產品,便能迅速從巨頭的重圍中突圍。等到在市場中站穩腳跟之后,反過來可以積蓄實力,向國際巨頭發起挑戰。
事實上,采用這種方式發展的國內企業不勝枚舉。汽車制造業中的吉利、比亞迪;通訊設備商華為和中興;電視機制造商TCL、長虹等均是成功的先例。
但是選擇低成本戰略的一個根本難點在于:如何才能達到低成本?體量巨大的競爭對手可以通過規模效應來降低成本,而對初創企業來說,銷售規模很小,甚至為零的情況下,談何規模效應?
出路只有一個:創新!
對于創業企業而言,資源有限,要取得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往往并非易事,如果創業企業從細微處入手,通過“微創新”聚沙成塔,倒不失為良策之一。威力生早期正是通過技術上的點滴積累、突破,取得了80多項專利。提高生產效率的新流程、降低成本的新工藝或新材料、提高客戶滿意度的新服務都是 “微創新”的方向,“微創新”的機會無處不在,關鍵在于創業者如何把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