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30 01:48:46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三里屯商圈,一家營業面積5000余平方米的保險中介店面,正立志打造成為國內首家實體保險體驗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獲悉,保險中介——北京中聯信保險銷售服務公司 (以下簡稱中聯信)正在打造的這家實體保險體驗店可容納30余家保險公司和第三方服務供應商,該門店將在年內開業。
中聯信相關人士告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相比傳統的營銷模式,中聯信要做的是一個保險超市,變被動推銷為讓消費者在保險超市主動挑選保險產品。
不過,對于中聯信這種吃螃蟹的舉動,一些業內人士并不看好。工作于某險企的王先生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保險是一種非渴求性商品,老百姓一般不會主動上門來購買。
像買家電一樣買保險?中聯信內部人士在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交流時稱,中聯信更像一個保險超市。無論是此前的專賣店還是超市,都是未來產銷分離的一種趨勢,都是為了給消費者創造價值。
這種營銷創新,主要是基于市場中的部分消費者不愿意被推銷,而更喜歡自主選擇保險產品。消費者在中聯信可以像在國美、蘇寧購買電器產品一樣自主選擇保險產品。該公司內部人士解釋說。
“這個物理門店建成后,將是目前國內最大規模的實體保險體驗店,為消費者帶來前所未有的保險消費新體驗。”中聯信總經理柴海波介紹說。
據了解,國內著名咨詢機構新華信曾在北京地區進行過一項市場調研,發現在趨于成熟的北京市場中存在一個龐大族群,其收入位于社會平均中等水平以上,受教育程度較高,他們對保險概念認同,愿意利用保險產品來防范風險,但是排斥現有的保險購買渠道,不愿意“被推銷”,擔心“被接觸”,不希望在無法了解足夠信息前 “被購買”,因此遲遲未做出購買保險的行為。中聯信正是此基礎上謀劃了保險實體店。
據中聯信內部人士介紹,中聯信的盈利主要來源于向入駐的保險公司收取入場費及流水費,但不接受任何保險公司的贊助,對所有的保險公司都一視同仁,將作為獨立的第三方開展業務。
據悉,該門店計劃能在三年內實現盈利,如果發展良好的話,中聯信還會選擇在北上廣深這類成熟的保險市場開設新的門店。
業界持觀望態度記者獲悉,雖然硬件設施已經齊備,但目前與中聯信簽約的保險公司還很少,大部分仍在洽談中。
工作于國內某大型險企的夏先生在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交流時稱,像中聯信這種保險銷售模式,近期有望打開業務局面。但他認為,開設這樣的門店應該要節制,要做到可持續發展,不可盲目開店。同時,他個人認為,部分保險公司在與這類由保險代理公司開設的門店合作時要考慮到業務風險,如果一些高風險業務通過保險門店流向保險公司,可能會有保險公司對這類合作采取觀望的態度,另外還要看其業務規模及費用水平。他對這類門店的發展持觀望的態度。
工作于某險企的王先生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保險是一種非渴求性商品,老百姓一般不會主動上門來購買。但在未來,保險走向門店式營銷應該會很多。
他用“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來形容保險門店式營銷的前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