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19 01:24:36
利用到武漢參加第四屆清華大學中國創業者訓練營的機會,聞華晶前往距離武漢2個小時車程的鄂州看望外婆,“平時很忙,沒有時間”。創辦的環保咨詢公司剛成立兩個月,聞華晶說她現在要做的事情很多。“現在社會創業是一種趨勢,但我們遇到了很多困難得不到解決,其中最頭痛的是資金問題。”聞華晶無奈地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社會創業是當下哈佛商學院最熱的話題之一。”被認為是尤努斯中國門徒的宜信創始人唐寧表示。
社會創業“在路上”有這么一群人,他們曾經服務于NGO(在特定法律系統下,不被視為政府部門的協會、團體、非營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營利為目的的非政府組織),他們希望能把NGO的社會效應和商業機構的模式恰到好處地結合起來,在實現商業利潤的同時,也解決社會問題,比如弱勢群體的就業、環保、動物保護、貧困群體的經濟狀況改善等。“社會公益不一定是有錢以后再捐款,有些事情等不及,比如我們共同生存的生態環境。”聞華晶說。
聞華晶,來自安徽合肥。曾經的教師經歷讓她認為應該再多做一些事情,隨后辭職赴美留學,回國后參加某NGO組織。“一直有一種使命感,想改變一些東西。”聞華晶表示,兩個月前成立的新公司,目前只有3個人,主要項目是“環保咨詢”,“碳融資、環境污染治理、企業社會責任和環境風險管理”等,“沒有絕對的環保,我們希望對NGO形式進行創新,通過某種商業模式,讓企業可持續地發揮NGO的公益特性”。
同樣,唐寧創辦了宜信,在國內開拓P2P個人信貸咨詢與管理的專業性服務機構。有專家認為宜信也是社會企業的一個案例。
談到“社會企業”,唐寧認為,“目前對社會企業有不同的認知,從實踐以及理論方面講都還 ‘在路上’。而哈佛商學院同學們對此的看法為,他們對企業的認知是你要賺很多錢,對社會做更多的貢獻而且比以前還多,并且不是先掙很多錢再捐出去,而是一邊捐錢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一邊掙更多的錢。”
對此,諾基亞中國有限公司企業社會責任總監傅蕾認為,“社會企業是一個新的概念,解決了社會公益可持續性的問題。畢竟依靠第三方的捐助不是長久的策略。”
社會創業苦于資金困難“我經營環保咨詢也是探索一種新型的社會企業模式。我知道在中國有一群人在努力創辦社會企業。不過,我們有一種感慨,資本太趨利了,我們經營的社會企業滿足不了資本對利潤最大化的需求,同樣也不在資本投資的目光之中。”聞華晶感嘆著,“目前,不少投資公司都表示手握2億~3億元資金,為什么不愿嘗試投資我們的行業?投資人應該將自己的回報標準體系改變一下,這種改變可能會解決很多問題。他們可能會認為,我們這種社會企業的社會效應大于利潤效應,實際上時間累積后,社會效應也會轉變為一定的經濟利潤效應。”
“雖然回報率低,但是社會企業有影響力。”聞華晶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希望更多的資金關注社會企業,“實際上,目前NGO不僅僅是去孤兒院看看孩子,到養老院探望老人,而是一種觀念的轉變”。
創業前、創業后,聞華晶曾多次尋找資金都無疾而終。不過,聞華晶向記者表示,現在她已經與一位客戶接洽,不久公司的第一筆生意將成交。
而據記者了解,國內有多個機構已在關注社會創業,比如在2009年,聯想正式啟動“聯想青年公益創業計劃”,通過層層篩選,優秀的“公益企業項目”將得到資金。
有觀點認為,“如果把開發中國的社會公益資源比作挖井,這口百米深井現在或許才挖了3到5米,越來越多的資源正在深處等待人來挖掘。”有專家也表示,未來10年、20年,社會最需要的是社會創業家,尤其對大學生來說,社會創業是全新的道路選擇。
“希望在有了技術、團隊以及一定的市場空間下,資金不要成為社會企業發展的最大障礙。”聞華晶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