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19 01:27:14
沃森生物的一紙公告,導致其股價奔向跌停,成交也放出近期的天量,周三又跌4.2%,股價再創新低。三大疫苗項目的“流產”,與去年10月29日《招股說明書》所描繪的美好前景亦形成強烈的反差。一切的一切,都是“順理成章”嗎?
95元的發行價格,133.8倍的發行市盈率,沃森生物創造了其時創業板新股的兩個發行紀錄。并且,掛牌之后沃森生物還受到了包括華夏大盤在內的機構投資者的青睞。盡管如此,在創業板泡沫橫飛的背景下,沃森生物的走勢同樣擺脫不了每況愈下的困境。而隨著跌停的出現,沃森生物股價也不斷創出新低。
在資本市場中,上市公司相關項目出現“流產”的狀況本很平常,并不值得大驚小怪,但相對于沃森生物而言,卻并非如此。掛牌僅僅半年時間,沃森生物又匆匆地“打補丁”,難道其對相關項目的可行性心中一點底也沒有?事實是最好的答案。如上市公司的公告顯示,在“流產”的三個項目中,與葛蘭素史克合作的麻腮風疫苗項目始于2009年10月,而其“流產”的原因則是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的頒布實施。既然“明知山有虎”,沃森生物為何又冠冕堂皇地將其載入《招股說明書》中?
沃森生物能夠以95元的價格發行新股,三大“流產”項目所揭示的雄厚研發實力,以及隱藏在背后的成長性顯然功不可沒。然而,當“神馬”都是“浮云”時,上市公司當初所披露的《招股說明書》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就值得推敲了。
在《招股說明書》中,沃森生物聲稱 “與長春華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技術合作目前項目進展順利”,并且表示上述項目“有利于本公司以更快的速度獲取最優外部技術,加快相關疫苗研發,從而增強疫苗開發能力”,其公告則表明,這些都不過是上市公司施放的“煙幕彈”而已。
其實,無論是沃森生物的項目“流產”也好,還是股價創出新低也好,已經都顯得不重要了。需要關注的是,沃森生物是否涉嫌虛假陳述,這才是問題的關鍵。而從上市公司的《招股說明書》到“流產公告”上分析,沃森生物的所作所為,至少是一種隱性的虛假陳述行為。
今年不僅是新股的“破發年”,更是去年上市的次新股業績變臉的“曝光年”,這一現象在中小板與創業板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單從業績變臉的角度講,為數眾多變臉公司在此前所鼓吹的競爭實力與成長潛力等,絲毫經不起年報或季報的檢驗,而其狐貍的尾巴露出來也是遲早的事。
上市前形勢一片大好,掛牌后不得不進行“裸泳”,至少證明某些變臉公司存在通過包裝、粉飾上市的嫌疑,從側面也證明其在《招股說明書》中存在隱性虛假陳述的可能。由于隱性的虛假陳述常常不為市場所發覺,因而欺騙性強,危害性大,常常能騙過保薦機構與審核機構的法眼,需引起市場的高度重視。
事實上,沃森生物僅僅只是諸多上市公司中的一個典型代表罷了,次新股業績變臉公司的大面積出現,足以說明其中的問題。對于這些涉嫌隱性虛假陳述的上市公司,利益受損的投資者是否亦能像“寶安石墨礦”事件一樣群起而訴之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