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登新:巨額融資去向需把關
2010-12-18 03:54:21
針對A股市場融資規模創天量的情況,日前,《每日經濟新聞》專訪了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教授。
董登新認為,中國股市的快速擴容恰逢其時,是非常好的現象。不過,融資的去向還需監管層嚴格把關。在談到明年的貨幣政策時,董登新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不會讓A股市場的資金枯竭。
巨額融資量“好極了”
NBD:據統計,2010年,A股融資規模達到9400億元,創出歷史新高。你怎么看這個現象?
董登新:自2008年底以來,為應對全球性金融危機,中央投資與銀行信貸釋放出了驚人的流動性,再加上貿易順差和資本順差被央行“收儲”而形成的本幣過度投放,兩股力量合流,直接導致流動性泛濫,游資四起,熱錢橫流。
在此背景下,不僅房價翻番,而且也為股市快速擴容創造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因此,IPO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熱錢與游資的導流渠和泄洪閘,大量社會資金通過IPO被導入實體經濟,這是一個理想的結局。
至于全年股市總募資多少,這并不重要,關鍵是這些熱錢與游資是否被充分利用起來,為我所用,這才是最關鍵的。應該說,目前中國股市的快速擴容恰逢其時。
穩健的貨幣政策不會利空股市
NBD: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說要擴大直接融資規模。擴大直接融資的路徑有哪些?
董登新:目前,中國企業融資過度依賴銀行貸款這種過于單一的融資渠道,不僅風險集中,而且銀行壓力過大,成本高。因此,我們有必要優化企業融資結構,必須大力發展直接融資。
直接融資應該是兩條腿走路,包括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兩者不應偏廢。在我國,股市發展較快,但公司債券市場發展嚴重滯后,這是值得我們高度關注的。
NBD:2010年的融資規模已經創歷史新高,難道2011年還要再創新高?
董登新:我認為這是必然的趨勢。因為中小板與創業板正處于開放初期,快速擴容既是民營企業大發展的需要,更是市場供求均衡的要求。當然,更深層的原因還在于:在投資渠道單一的情況下,股市擴容是吸納過剩流動性的最佳選擇。尤其是通過IPO方式,可以直接將社會資金導入實體經濟,支持經濟轉型、產業升級,這是股市擴容仍將加速的最好理由。
NBD:明年施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巨額融資如何面對流動性“枯竭”,會不會對股市產生不利影響?
董登新:明年的流動性絕不會枯竭。因為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以及加息只能部分沖削流動性過剩,而面對明年持續增長的貿易順差及資本順差,央行只能繼續“收儲”,并將投放出等量的人民幣,這將是明年流動性擴張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未來三五年內,我們根本不必擔心通貨緊縮問題。同樣,中國股市永遠不會缺資金。
NBD:新股改革后,發行市盈率也創出新高,申購回報率大幅降低,破發的幾率也創出新高。你怎么看?
董登新: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充分釋放出了行政壓抑下的市場潛能。尤其是一級市場的“去行政化”,不但激活了中國股市的信心和人氣,而且極大程度地提升了中國股市的融資能力。這在新股發行體制改革以前是無法想象的,可是今天我們做到了。
“三高”現象,即高發行價、高市盈率,高募資規模的出現,并非壞事。“三高”現象的存在,有利于中國股市快速擴容,并有力支持民營企業大發展,尤其是在經濟轉型、產業升級上,我們需要股市的信心和人氣。
不過,“三高”現象的存在,的確有其客觀原因,但與新股發行體制無關。比方,一方面流動性泛濫,而我們的投資渠道卻十分單一,這是資金被逼入股市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退市制度形同虛設,市場缺乏淘汰機制,垃圾股投機猖獗,股價被嚴重扭曲,進而拉升整個A股的估值水平。此外,三板市場有名無實,非上市公司股權尚無公開掛牌轉讓場所,IPO成為獨木橋,無法分散場內市場的投機壓力。這些都是“三高”現象存在的根本原因。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