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毒土地”上建經適房與公共品的悲劇
2010-12-01 01:24:15
曹林
已經全面入住的武漢黃埔人家·長江明珠經適房小區,是座能容納2400戶的嶄新小區,緊臨長江,風景優美,曾被評為國家康居示范小區。但最近,搬入小區的一些居民開始擔心他們今后的健康風險。他們腳下的土地曾經是一座生產了數十年的化工廠。這個小區未經環評就開工建設,環評結果是:選址土壤污染嚴重,滿足不了環保要求。 (11月30日《新京報》)
這條新聞有諸多讓人瞠目結舌之處:其一,房子竟然建在有嚴重污染的化工廠遺址上;其二,建房先斬后奏,未經環評就先獲國土和規劃部門的審批,房子已建成才去做環評;其三,這樣的“有毒工程”,竟被評為國家康居示范小區——延續了問題建筑的中國式奇跡:以往歪的樓、塌的橋、出問題的建筑,往往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拿過大獎。
“有毒”的土地上建經適房,某些部門的利欲熏心讓人目瞪口呆。擔心健康問題的住戶如今都把矛頭指向當地政府和開發商,指責其從未向住戶公開過風險,其實回過頭來看,住戶應該能判斷出這個小區肯定是有問題的。看看這個小區的問題,緊臨長江,風景優美,多好的地段啊!一般情況下,這么好的地段怎能用來建不賺錢的經適房?即使建,也不會有多少一般居民能買到這種好地段的經適房,而是由掌握著分配權的某些人以福利的形式優先享受了,經適房搖出“XXX連號”的丑聞還少嗎?
對于在原來地底下是一家重污染化工廠的地段上建的房,某些人當然不會去爭搶,眼中只有利潤的開發商也不會看中這塊地,把土地財政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地方政府,當然不會讓土地閑著的,于是就想到了建經適房:既實現了土地的價值,又借此完成了政府的保障房建設任務,真可謂一舉多得。
如果不是環保部門負責任地將這個問題捅出來,這個小區會繼續被當作“國家康居示范小區”去推廣,政府能繼續贏得“將好地段讓給民眾安居”的美譽。一個環評報告,將那些齷齪的秘密暴露無遺,將某些部門惟利是圖的習慣也展現得淋漓盡致,為了利潤甚至不顧老百姓的死活。
經濟學上有“公地悲劇”之理論,說一塊無主的公地,誰都會來破壞,而不會來保護,久而久之公地就會因過度放牧持續退化而導致荒蕪。與這個邏輯類似的是,筆者從保障房建筑上發現一種“公共品悲劇”:某些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如果當地政府陷入私利之中而缺乏應有的約束,公共品的質量就會不斷降低,公共品就會成為“低質”的代名詞。
經適房就是如此。經適房是政府為中低收入者提供的一種準公共產品,政府在土地出讓金上讓利,降低經適房的價格,讓買不起商品房的人有經適房可住。可是,依賴土地財政的某些地方政府是根本不愿承擔這種公共責任的,根本不愿建經適房和保障房——中央給地方規定了經適房建設任務,可很少有地方能按時完成指標。但完不成任務,上面會追問,老百姓不同意,某些地方就想盡各種辦法,以最小的成本去完成經適房建設任務。便宜沒好貨,成本被擠壓,結果便是經適房質量出現可怕的、驚人的制度性低質量。
比如,前段時間媒體就報道過,北京大興區明悅灣經濟適用住房項目B、C區8棟住宅工程被檢出混凝土試塊強度不達標,該工程已被責令拆除重建。很有反諷意味的是,同一工程的商品房卻毫無問題,只是經適房出了問題,顯然是擠壓成本導致的低劣。“毒土地”上建經適房,顯然也是這一邏輯的制度性產物。
所以,為了避免“公共品悲劇”發展到更可怕的境地,經適房政策還是取消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