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0-11-12 17:19:35
今年以來,國內的貴金屬延期交付市場出了一系列的問題。一是T+D價格離奇失控,導致客戶損失:
2010年1月22日,國際現貨白銀從17.48美元/盎司跌至16.84美元/盎司,僅僅下跌了0.64美元,上海金交所白銀T+D卻從4110元/公斤一路跌至3866元/公斤,下跌了整整244元,K線圖顯示拉出一根長長的下影線。當天某行客戶觸發強制平倉條件,損失慘重。
無獨有偶,2010年8月31日晚間 9點11分左右,在短短40秒內,上海金交所AuT+d的單價從常態的273元/克上飆漲至289.32元/克,價格變化如此之快,以至于交易系統的閃電圖上根本無法體現,只有在K線圖上才能看到一根長長的上影線。其中某銀行大量T+D客戶被爆由于保證金不夠,遭強制平倉,損失慘重。
在這場“浩劫”中,我采訪到的一位客戶40秒內3.4萬元“人間蒸發”。
根據高賽爾首席分析師王瑞雷計算,在2010年8月31日黃金T+D創記錄地報289.32元/克后1分鐘內,AuT+D品種在此價位共計成交了3噸,成交金額高達8億元,意味著2分鐘內多空雙方的盈利/虧損額高達2448萬元。
2010年11月3日至8日,一國有大行行又因通訊原因出現貴金屬T+D交易延遲,導致大量客戶蒙受不白損失。其中客戶不僅遭遇地下炒金才會遇到的“滑點”、掉線,而且一些客戶因無法撤單造成的直接損失,以及錯過一波年度不可多得的大行情導致間接損失不計其數。
二是銀行交易系統“掉線”導致客戶指令遭延遲:
近期某國有大行被爆出交易延遲事件,銀行方面解釋是,通訊原因造成系統延遲,屬于不可抗力,對客戶表示抱歉,但恕不賠償。
而我采訪到的客戶紛紛抱怨,銀行對T+D業務收取巨額手續費,是國際市場的數十上百倍,每手8‰,一來一去就是16‰,我一個采訪對象賬戶里有360手,每次一買一賣就要交6000塊錢,一個月要交10幾萬的手續費!
收了這么多的錢,銀行竟然連交易系統最起碼的安全、穩定都不能做到,況且這是發生在一個頗具資金實力的國有大行身上!
對于上述事件,一方面,我們可以從金交所的權威人士處發現,在貴金屬延期交易中銀行角色微妙的“蛛絲馬跡”:
金交所的一位負責人接受采訪時表示,調查發現289.32元最早由一家銀行報出,“這家銀行報了這個價格,導致該行的強制平倉機制遭到觸發,最終引發一系列的惡性循環。”
放大了說,289.32 元/克這個點位存在,但是并不是合理價格,上述銀行拋出這一價格,一些有經驗的投資者看到國際市場金價沒有變化,就會在這一價格做空進行套利,導致成交量瞬時放大。
“對于這一點,銀行肯定也是早有預料。一旦有成交,根據銀行事先設定的自動化程序,大量民生銀行的客戶就會連續觸發強制平倉條件,最后可能導致血本無歸,全過程對于客戶而言是一個螺旋形的惡性強制平倉循環過程。”
銀行為什么明知故犯呢?事實上,現在很多商業銀行有自己的交易平臺管理客戶的交易,又負責托管客戶賬戶的資金,并且有自營工作室自己可以在市場上從事交易,如在上海期交所的黃金主力1012合約中就有相當的頭寸。
換句話說,銀行身兼多重身份,既開盤,又做莊,還能做交易,整個事件不排除是一個有預謀的過程。
另一方面,銀行現有的交易系統也存在問題:
令人驚訝的是,目前全國范圍內也只有深發展開發了專門用于貴金屬T+D交易的軟件“聚金寶”,除此以外的大多數銀行對于貴金屬T+D業務都采用基于網絡的交易系統。
這種交易系統要求客戶掛在網銀的界面下進行操作和交易,穩定性、反應速度比單獨開發的交易軟件差得多。
此外,在行情上竄下跳時市場交投異常活躍,銀行的系統往往無法承載過大的交易量,造成客戶的指令在“排隊”的過程中被“擠掉”,一些客戶的委托交易被延遲甚至直接被忽略。
出現上述情況既有體制的原因:
以前上海金交所的綜合類會員管理T+D客戶,風險分散給了眾多類似期貨經紀公司的綜合類會員,不至于出現這種“天下大亂”的情況,現在銀行管理著數萬甚至數十萬客戶,不可能面面俱到。
而且貴金屬T+D發展時間不長,不可能在銀行業務中占據很重要的位置,銀行也不會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來打造這塊業務。例如工行的貴金屬交易部門成立了只有一年……
同時銀行也該思考,如何在風險控制機制和人性化方面做出平衡:
在競爭和金錢誘惑的環境下,銀行應該警惕風險體系失衡。過分依賴系統自動模式導致的非理性強平手段存在不合理性,銀行每日無負債結算制度能否經受高級別的壓力測試,是銀行必須考慮的問題。
國內貴金屬延期交付市場種種事件說明,目前這個市場很不完善,且我們國家的貴金屬延期交付市場亟待規范,否則將嚴重制約我國貴金屬市場的發展,不利于在我國增加黃金儲備的過程中“藏金于民”,不利于提升我們這個人口、資源大國在貴金屬市場的定價權,不利于我國金融體系的健康發展和上海建設國際化金融中心的目標。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