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19 10:48:10
每經記者 鄭步春
周五滬深股市平收,滬綜指微跌0.15%至2598.69點,深綜指漲0.05%至1157.12點。大盤成交額忽然大幅縮窄,顯示市場拋壓暫時平息,但買氣同樣不濟。9月份期指合約漲0.48%以2866.2點摘牌,新主力合約——10月合約漲0.53%至2878.8點,滬深300指數暫漲0.13%至2861.37點。
有關方面就銀行資本充足率上調的傳言進行了辟謠,但未就加息或其它手段方面的消息進行辟謠,市場對此的預期較為混亂,加上周末及未來雙節休市,所以大盤總體表現顯得十分猶豫。然而,昨日內盤的幾乎所有商品期貨走勢偏強,似乎完全不理會周末隨時可能宣布的加息可能,市場的通脹預期隨國際金價亂漲而空前提升。
如果有關方面實際上并不打算加息,卻又不肯對此進行辟謠。那么惟一的解釋就是想以此震懾樓市,壓制農產品等炒家熱情,也希望持幣待購屋者不要急著入場,對樓市再起推波助瀾作用。如果真是這樣得話,雖然會起一些效果,但長久使用此類策略或得不償失,其震懾效應勢必有個遞減衰減過程,最終可能完全不起作用。
治大國如烹小鮮,技巧固然重要,但筆者相信從長遠來看守拙效果更好,厚道一些可能比技巧更為重要。在治理大國時,尤其是想長治久安時,過度的技巧使用往往會適得其反,這一點在最近幾年的樓市上可看得最為清楚。
或許有些部門想不加息又能得到類似加息那樣的效果,所以就暫不對加息傳言進行辟謠,這就未免將問題也想得太簡單了。商品期貨市場中部分炒家或許看透這一切,期價似已按摁不住,盡管要冒周末隨時加息的風險,盡管要冒人民幣升值的風險。
筆者認為,當前的內外形勢實已達極限,想控制通脹預期的手段已用了許多,甚至可說是無所不用其極,但效果依然不很明顯,因此現在可能確實到了該下重手的時候了。
從外部來看,美國在亂印鈔票,似乎有那么點不懷好意,因反正可由全球持美元資產者分攤損失。從我們內部看,貸款、零售及工業產值均有所回升,外貿情況也不錯,物價壓力有增無減。也就是說,通脹壓力在內外因素夾擊下可能在未來變得更嚴重,更何況近期美元又大幅調整。
對于股市來說,加息不一定是什么利空,反可能利空出盡,這在以往走勢已被多次證明。相反,如果始終不實施重磅措施,如果未來物價真被縱容得難以控制時,那么屆時股市反可能受到重創。我們的調控往往在該防微杜漸時不作為,過后又過度地下猛藥,貨幣及財政政策的合理性長期以來就存在問題,很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美國就人民幣一事進行施壓,近期人民幣確實也走得極強,航空股受益了不少。筆者對處于高失業率狀態下美國政府的焦急心情表示理解,卻不認可它的觀點。筆者認為,貨幣高低最主要標尺就是購買力,所以人民幣未必有啥升值空間,反有貶值空間。2005年時,貨幣購買力遠強于現在,當時人民幣是有升值壓力的,現在已今非昔比。未來數年,國內最低工資線將大幅調升,有些專家稱民工薪資會翻番,這種情況下如果本幣再大幅升值,我國的人均收入必向上猛竄,幅度將會非常驚人,這顯然是不符合我國經濟基本面基礎的。
從購買力平價來看,人民幣的真實購買力其實也有限,不說汽車、房產、奢侈品等遠高于國外,就是連衣、食、行、教育、醫療、電信、文娛等方面的購買力也極其有限,比如國外沃爾瑪中的許多“中國造”的售價就比國內便宜。
周末投資者當然得看利率政策方面的消息,只要這方面并無明確消息宣布,那么投資者一般是可以觀望的,暫也沒必要急著下手買股,估計股指或繼續維持窄幅震蕩格局。
從中線看,可能大盤得等到11月份才有較大機會,暫時機會有限,因銀行為首的指標股在樓市不穩時難有上佳表現,而11月初新股解禁潮也將壓制在此之前的小盤股走勢。因此,當大、小市值個股均沒明顯機會時,股指就一般難有太大機會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