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04 02:36:50
起源于一封以“華泰柏瑞幾位離職員工”為名義的長達萬言舉報信,實則是出自公司某高管手筆的匿名信,將矛頭直指華泰柏瑞總經理陳國杰,歷數其操縱投研、商業賄賂等多項“罪名”,將公司推到風口浪尖。
每經記者 徐皓 發自上海
深陷匿名信舉報事件的華泰柏瑞基金公司(原友邦華泰基金)昨日(8月3日)已受到上海證監局現場調查。起源于一封以“華泰柏瑞幾位離職員工”為名義的長達萬言舉報信,實則是出自公司某高管手筆的匿名信,將矛頭直指華泰柏瑞總經理陳國杰,歷數其操縱投研、商業賄賂等多項“罪名”,將公司推到風口浪尖。證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有結果會向公眾披露。
“萬言書”或為某高管所作
近日一封關于華泰柏瑞基金公司的匿名信在網上流傳,文書以“華泰柏瑞幾名離職員工”名義指稱公司總經理陳國杰存在干預投研、扶植親信、擅用公款進行商業賄賂等違規行為,并涉及多位公司高管、基金經理和員工。該文呼吁有關監管機構和股東進行調查。文辭尖銳,牽涉面廣泛,令業界側目。
文中斥責“陳國杰長期直接或間接干預基金經理投資操作,是該公司長期投資失敗的根本原因。”并稱原公司投資總監梁豐在其干預下無法實現工作思路。
梁豐在今年5月已離開華泰柏瑞基金公司。他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對于老東家以及匿名信內容真實性與否不愿多做評價。但他強調,“有一點可以肯定,投資決策過程是沒有什么問題的。”而接近華泰柏瑞基金公司人士稱,去年9月華泰柏瑞行業領先減倉踏空反彈行情,是公司在持有人壓力下做出的集體決策,而非文中所指“陳國杰的強行指令”。
撲朔迷離的還有 “商業賄賂渠道”事件。匿名信稱,在陳國杰的直接授意下,公司以客戶交流會名義挪用公款以賄賂某渠道負責人。同時,今年發行的新基金量化先行也存在違規變相銷售獎勵的情況。
“賄賂事件”涉及的一位公司離職員工向記者否認此事真實性。他表示,此事純屬“公對公”的客戶培訓活動,“這樣的活動,公司每年在各地要辦幾百場,都是經過層層把關,各級分管領導審批過,不可能一個人說了算。”并稱公司對開支方面的內控很嚴格。
但對于匿名信中提及“沒有出席活動人員差旅報銷單據和活動照片”等細節的疑問,該人士解釋稱,當時舉辦活動的目的是為安撫因為申購華泰柏瑞行業領先而虧損的客戶。由于擔心客戶情緒激動,此活動是委托渠道舉辦,因而可能沒有單據。
證監局:尚無定論有結果將公布
據記者了解,沸沸揚揚的匿名信事件出自華泰柏瑞公司某高管手筆,而并非 “幾名離職員工”。至于其動因,消息人士稱是因公司此前對其職務有所調整。“此人在公司已呆不久了。”該人士稱。
相對于這些“違規事件”的爆料,匿名信更多的篇幅更充斥著對陳國杰本人的攻擊,字里行間毫不諱言對陳國杰的憤恨和斥責。
知情人士透露,陳國杰在華泰柏瑞實際上權力有限,并非向文中所描述的只手遮天、橫行霸道。“在華泰柏瑞,外方股東是說了不算的”,該公司工作過的人士稱。加之AIG旗下資產管理業務中部分資產,包括友邦華泰49%股權在今年已并入柏瑞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作為來自其外方股東AIG的陳國杰“并沒有多少實權”。
而信中提及的多位離職員工都撇清與此事有關,并紛紛表示對此做法的不認可。梁豐表示,“所有的矛頭都指向某個人,這也是不公平的,有些情緒化。”而某離職員工更表示了自己被卷進此事的強烈憤慨,稱這是某人別有用心所為,為攻擊陳國杰把自己拉出來“墊背”。
不過,因為高管“爆料”,更為此事披上一層曖昧的外衣——雖然其文中不乏情緒化的發泄,但作為核心管理層,其知曉的內幕豈非普通員工所及。
據悉,上海證監局昨日下午已前往華泰柏瑞基金公司進行調查,證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尚未有定論,未來調查若有結果將向公眾披露。
記者手記
誠然,有人的地方就有爭斗,從“匿名信”事件看,這一場內部斗爭已然發展成外部矛盾,并對華泰柏瑞基金公司品牌造成惡劣影響。且不論此次事件究竟是公司亂局曝光還是情緒化的夸大,抑或是子虛烏有的誹謗,無疑反映出公司內耗嚴重的事實,而公司高管在為個人利益爭斗時,投資人利益誰又來捍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